標題:

點解叫AA制

發問:

點解食野分開比錢叫AA制?

免費註冊體驗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最佳解答:

AA制 香港人「創造」了許多「英文字」,這些中西合璧的混雜語,叫「洋涇酜」英語。洋涇酜語,又稱皮欽語,多是殖民地區的產物,除了香港外,印度、西印度群島、非洲和南北美洲等殖民開發區,亦有洋涇酜語。 當地的人民為了與統治者溝通,努力嘗試用蹩腳的英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,繪影繪聲,口手並用,自創一大堆的怪詞句。最初的時候,洋人也未必能夠聽得明白,到時間長了,卻又落實為「通俗語」。 較經典的「中英」洋涇酜句子,是no can。No 是「不」,Can 是「能」,隨之而衍生的字句,便是no can see(不能看)、no can do(不能做)等教人毛骨悚然的「英文」﹗ 某些港產「洋涇酜詞」,倒是華人「專用」,洋人莫解,例如近十年興起的「食蕉」(又作「食Q」),原來是「保安員」的音譯。另外,約有二十年歷史的undingable,也令人絕倒,此字解作「頂唔順」,保證搜遍牛津大辭典,亦休想找得到。 可是,有個洋涇酜詞竟然登堂入室,被內地頗具權威的《新華詞典》收錄在內,成為了「認可」用字,簡直是水鬼升城隍。它就是港人耳熟能詳的「AA制」,流行了已有三十年,是指「各付各」的意思,說白了亦即「自己負責自己的費用」。 此詞查實是「不中不西」,跟undingable一樣,出處莫明,無中生有﹗內地的報章、電台、電視台,卻經常引用「AA制」,更將之當作為有英語源流的「英文字」。西人的詞彙,根本沒有「AA」這回事,他們用「Go Dutch」作為「各付各」的俗話。倘若在外國,跟西人說「AA」,他定會搔頭摸耳,恐怕只懂介紹你去「AA汽車會」呢﹗ 創於七零年代的「AA制」,竟能有今日之普及,可見港人確是領導了華裔社會的潮流,然而熱愛純淨文化的人,或許會嘆句「no eye for looking」(冇眼睇)矣﹗ 最近發現“AA”的源頭可上溯至希臘文,而且竟可在手頭的詞典上查到!《英漢大詞典》(1992)“aa”,“ana”條釋義: “各以等量(用於藥物處方)”,並說明經拉丁語,源自希臘語。 「“AA”用於藥物處方,現在仍為香港西醫界所熟知。“AA”從原義推廣到用於現在的所謂“AA制”(每人平均分攤飲食費用), 可能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大學的醫科學生。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香港只有一所大學:香港大學,大家知道大學生喜歡創造新的用語。」 查《英漢大詞典》,第一頁中有六條關於“aa”或“AA”的解釋,第四條便是:aa abbr.ana。 為確定aa真是ana的縮寫──上網求證,找到一個德文網站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http://www.med-serv.de/ma-10-aa.html aa, zu gleichen Teilen (ana partes aequales)---Angaben bei der Rezeptierung (Mischungsverh?ltnis)” 意思是:aa,以同等份量(ana 等量)---藥方的說明文字(混合比例)──至此,aa和ana確為配藥用語,應該是沒有疑問了 總結一下,相信ana就是AA的本字,有三個理由:第一,aa(ana)的原意,是指按照某參考單位作分佈,引申為等量攤分,很符合情理。此字若用於現實情境,例如說:狂人和倉海君付款,ana三十元,字面說法就是每人三十元三十元地拿出來,正與攤分之義若合符契。第二,aa(ana)本是藥物處方的慣用語,不是AA制流行後才刻意想出來以求附會的所謂「本字」,殊無穿鑿之嫌,故較可信。第三,AA制「可能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大學的醫科學生」,這跟我之前在留言中有關其源起年代的估計相同,而由當時的精英大學生創造潮流用語,在情在理也沒有說不通之處。

其他解答:

AA制,是源於大中華地區的辭彙,意思是活動的參予者,要平均分擔所需費用,通常用於飲食聚會飯局及旅遊等活動場合。「AA」是「Algebraic Average」的縮寫。意思是「代數平均」。意思是按人頭平均分擔帳單。還有個說法,「AA」是英文「Acting Appointment」的縮寫。16~17世紀時的荷蘭和威尼斯,是海上商品貿易和早期資源共享本主義的發跡之地。終日奔波的義大利、荷蘭商人們已衍生出聚時交流信息、散時各付資費的習俗來。因為商人的流動性很強,一個人請別人的客,被請的人說不定這輩子再也碰不到了,為了大家不吃虧,彼此分攤便是最好的選擇了。
arrow
arrow

    ohe09nz81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